第128章 藏书(1 / 2)

锦绣绒华 贰柒柒柒 1210 字 25天前

五月,京城,翰林院,文渊阁。

这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藏书楼,占地宽广,外观宏伟,共有三层,105架庞大的书架有序排列在各层,分经、史、子、集四部放置藏书,共收录三千多种图书,共计七万多卷,三万六千余册,内容涵盖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在这里找到众多的古籍善本。

五月的阳光穿过窗棂,将一块块光斑投射进阁内,空气中弥漫着纸张油墨的香味。吴勉穿行在一架架庞大的书架间,犹如一叶扁舟驶入了汪洋大海,苍苍茫茫,不知尽头。

这里不仅是皇上的藏书楼外,也是翰林院内诸人及大臣官员阅览书籍的地方。依照规矩,进来阅览之人,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

所以,自到翰林院报到以后,吴勉大部分的时间便泡在了文渊阁中,每日早早的起床,吃完早饭便进入了文渊阁,待到饥肠辘辘,才出阁用饭,用完饭便继续进阁看书。

说来,翰林院庶吉士的工作并不繁重。除了初一十五的点卯、上书房的轮值和定期的授课外,大多的时间均可用于读书养望,继续深造,以备他日大用。

但不是所有的庶吉士,都如吴勉般对书籍存有执念。他们其中有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入了翰林院后,如同到了爬到了山顶,终于可以放松,好好休息,于是整日串门、聊天、饮酒、下棋,引朋呼友、好不快活。

也有人处在两者之间的,如琨宁。常常花半日时间用于读书写字,另半日时间用于交友同游、奔赴各类文会请宴。

“肖愚,书中自然有黄金屋,学识固然重要,然而,身在官场,人脉不可缺失,不能总是枯坐于文字间。若不趁早好好经营,否则三年后即使你留了馆,也未必有好的前程。”琨宁在三楼的集部书架找到了吴勉,后者正抱着一本《对类考注》看的入迷。琨宁轻轻的敲了一下吴勉的脑袋好言劝道。

吴勉的眼睛从书上移开,看向琨宁:“谢琨宁提醒。我也知道人情的重要。只不过,如此多的古籍珍本就在眼前,我贪心的想早日阅遍,加上不能外借,所以……”

琨宁看看那汗牛充犊的一排排书籍,摇摇头直接道:“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同我,虽然学识尚未扎实,比起你更需潜心耕读,然而我也只将一半的精力用于学问,还有一半的时间付诸人事。肖愚,其余时间我便不管你,但有些重要的文会与宴请,你还是得随我一起去。否则,这样下去,你极可能当一辈子穷翰林。”

吴勉闻言一窘,琨宁说的对,不是所有翰林都能平步青云,没有人脉、不懂经营之人,在翰林院踽踽终老、一事无成的也不在少数。且穷翰林,是真的穷。庶吉士只是个暂定的职位,并没有俸禄。三年后即使留了馆,因为翰林没有财权和事权,只能以文章事人,靠那微薄的俸禄,连温饱都成问题,所以翰林院被称为“极清要之地”。吴勉原想着中了进士,派了官职,便可自立,不再依靠汪家,照目前看来,还真是奢望。想来惭愧,至少这三年,还得靠汪家的资助度日。

“琨宁说的对,”吴勉站起身来,“我任性惯了,只顾眼前喜好,不顾现实久远。”

“否,肖愚不是任性,只是个纯粹人。”见吴勉从善如流,琨宁点头笑道,“不过,那汪家小姐,可是真宠肖愚,将你惯得如此出尘。”

吴勉不禁脸红,摇头反驳:“琨宁不可胡言,是我自已拙于人事,可不是汪小姐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