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酷吏(1 / 2)

三国军神 冰雪尘 2458 字 5小时前

方攸在论战台上慷慨陈词,不停阐述着儒家的思想以及治国之道。

他宣扬仁政,宣扬教化民众,认为只要君王施仁政,而且教化得当的话,百姓就会自动遵守秩序。

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念,如果百姓生活安康,自然有机会实现大同社会。

孔子认为有人性,且人性相近,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大同社会出现的前提,正是依托于本善论。

方攸在论战台上侃侃而谈,下面欢呼之声越来越高,另外一位名士终于坐不住了。

此人姓李名砺,如今担任决曹掾史。

他一身所学大多都出自于法家,担任决曹掾史之后,更是倡导律法,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酷吏。

这种酷吏,却不是严酷的意思,指的是李砺执行律法之时,根本不徇私情,无论是何人触犯律法,他都会严格按照律法将犯法之人治罪。

在汉代,酷吏有时候也与能吏挂钩。

李砺的表现,亦是得到了程昱、夏侯兰的器重,这么多年以来,李砺从一介寒门士子,也逐渐成长为了一位名士。

这次相约在论战台上决战的两人,正是方攸与李砺。

可是方攸占据主动权,先入为主阐述儒家理论,使得稷下酒肆之中欢呼声不绝于耳。

李砺虽然醉心律法,却也知道大势的力量,所以才会昂然起身,想要打断方攸,不让他继续为自己蓄势。

“先生此言差矣!”

李砺也不顾众人诧异的目光,大步走到论战台上,一声厉喝当即吸引住了很多人的注意力。

众人看到李砺的举动,非但没有感觉丝毫不妥,眼中反而散发出了兴奋的光芒。

如果今日只有方攸一人慷慨陈词,纵然说的天花烂坠,也难免有些不够完美。

假如李砺这员酷吏能够登到台上,与方攸激烈辩论一番,才是一件轰动稷下酒肆的大事。

事实上,稷下酒肆今日之所以聚集了这么多人,也正是想要观看两人之间的争辩。

方攸看着李砺登台,脸上也没有露出不悦的神色,反而问道:“李决曹认为,我哪个论点有误?”

李砺昂然说道:“先生所阐述的论点以及治国之道,都依托于人治,寄希望于人性道德。”

“殊不知,每个人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只不过不同人之间的欲望大小,也有很大差异罢了。”

“有些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有些人却没有那个自制能力。就连荀子都说人性本恶,先生又何必在此宣扬人性本善呢?”

李砺的一句话,不由使得方攸哑口无言。

其实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直到如今都是争论不休,哪怕在儒家之中,也分成了两个派系。

孔子提出了人性相近的思想,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然而,另外一个儒家的奠基人荀子,却毫不留情驳斥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反而认为人性本恶。

当然,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并非故意与孟子对立,他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主张。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后天环境对人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要用礼乐教化来改变人性,继而达到‘善’的目的。

这种主张后天教育,教化万民的思想,也是一种非常崇高的境界。

然而,荀子的思想,终究还是与孟子产生了冲突,两人都是儒家的代表人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思想有多么开放了。

只不过,两个儒家巨头之间的碰撞,今日却让方攸有些不好辩驳。

虽然在内心深处,方攸更认同人性本善的思想,可他对于荀子这位儒家巨擘,也满怀着崇敬之心,不敢有丝毫亵渎。

怪只怪,初时的儒家思想实在太过开放了,哪怕是同一流派之中,也有着激烈的碰撞。

思索了半晌,方攸还是说道:“不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都乃儒家先贤提出了的理论。”

“如果人性本善,施仁政自然有望大同;就算人性本恶,也可以通过后天教化,而改变人之性情。”

李砺却是冷笑着说道:“天下之大,黔首无数,又有多少人能够得到教化,而拥有崇高的品质?”

方攸闻言却是一窒,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正如李砺所言那般,依照如今的状况,想要教化万民几乎毫无可能。

不能将全民素质都提升到一种高度,不能将一种思想深入人心,想要人尽本分,确实有些不太现实。

不能实现这些,大同社会也就只是一个笑话。

李砺再次说道:“百姓都有从众心理,有些人可能似懂非懂,意志并不坚定,听到一些人蛊惑之后,当即随波逐流。”

“也许他本无恶意,却也会在不经意间做下恶事,若不加以控制,这种下意识的从众心理,终究会酿成大错。”

台下陈旭听到这里,却是暗暗点头。

教育普及程度,百姓整体素质,哪怕在后世都没有完全解决。

在后世的华夏,很多人都大声呼喊着自(和谐)由、民(和谐)主,可十几亿民众素质参差不齐,贸然向一些其他国家盲目学习,无异于自掘坟墓。

当然,并非陈旭不向往这些,只能说大势所趋,时候未到,言之过早。

至于李砺所说的百姓盲从心理,陈旭更是深有体会。

后世有些新闻上面公布了一些消息,在某些人的刻意引导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会炒作得沸沸扬扬,挑动百姓情绪。

真要有些理智的人,仔细思索一下,就会觉得这种炒作十分幼稚。

前世的陈旭也喜欢看网络小说,当一本书被一万个人追捧的时候,哪怕这本书真的不值一提,也会被说的神乎其神。

纵然去观看的时候,也会带着一种朝圣心理。

当一本书被十个人批判的时候,哪怕很多人根本没看过这本书,也会在后面跟风谩骂。

而且这些人,纵然后面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会带着有色眼镜,抱着挑刺的心理前来阅读。

如此一来,再多闪光的地方,他们也都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