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 大学构架(1 / 1)

明末英雄 女侠独孤雯 1075 字 15小时前

“放心吧香儿,我还不算老,而且不吃丹药不纵欲,一定能活的比那些前朝帝王长的多。天儿这一代不行,还有下一代。我就不相信:我们新朝的运气就那么差,一个能够合格的人才都培养不出来。等以后的天儿有了子嗣,我们一定能够再抚养他们成人的。我想等那个时候,我们的新朝更成熟而稳定,我们就是拱垂而治应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了。”晚上张海与柳香一起而眠的时候,担心因为晚上的事情而落下什么隐患,对柳香不停的安慰道。

“不用多言了,我知道圣主这是为了天儿好,我也不像因为缺乏必要的自制力,而让天儿成为以后的危险品。

而在这个时候,张天却独自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心绪久久难以平静。张天虽然在父亲第一次动怒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却不是性格软弱的人,并没有像这个年纪的大多数孩子那样遇到什么极不顺心的事情能一天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情绪低落。“成才可真是一件苦差,至少自己在这方面的天赋肯定不行。虽然不知道自己那位兄长如何,但估计这时候那位身有重担的兄长止不定怎样发奋呢,至于如今新朝民间的优秀人才那就更多了。我拿什么跟那些人比?难道真要再做大半个甲子的太子不成?不就是要比后代么?谁的后代多、势力更强显然谁就沾光。。。”虽然年纪不大,但因为自幼博览群书,张天此时就已经初步了打算。

第二天天色渐渐亮起来的时候,张海也如往常一样洗漱早饭之后准备离开西院。

“今天,我觉得我要去火炬学校一趟了。算起来,火炬学校是我们在起事的时候就办起来的,这些年来我给予的关照却着实有些少了。”没有等着柳香主动来问,张海主动讲道。自从新朝十三年之后,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意外,张海已经不再像往常那样任性了。通常去什么地方都会提前告诉柳香一声。对此,柳香也多少有些感动:“我想火炬学校那里的人们见到圣主再次亲自到来,不知道该怎样欢庆呢。”

张海却有些沉重的说道:“我不希望他们的欢庆,而是希望那里的人从今天开始能够真正的有所改变。”

火炬学校的事情世纪上新朝十七年的时候张海就已经有所关注了。如今的火炬大学已经不再承担军政骨干的培养任务,彻底转型成一个张海构想成的“高端大学”的雏形,整个体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张海的理解中:在后世,科学的发展一已经到了相当深的程度。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高中水平的完整教育都不足以支持真正研究工作的展开。所以即便是国外名牌大学往往也有一个恶补基础知识的巩固阶段,从事研究的相关人员只占少数。而在这个时代按照张海的了解,曾经的牛津也不过百人左右的规模。再参考建国初期与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学规模和机构,确立了“研究性大学”的大致构架:一个研究小组应该由一至四个人组成,并没有特别死板的规定和构架,往往是就像“找朋友”一般院以内自由选择。“系”则更类似于一般中小学班级的“中队”通常少则五人多则二十人,组织结构也比较自由,没有严格的边界和框架。唯一稍微人为规定的框架从“院”开始。一个“学院”按照这个时代西方高等教育的规模来看并不少,相当于一个“校”了,大概百人左右的规模。17世纪及之前的西方大学神学当然是理论上的核心,延伸出法学、哲学、医学、文学。如牛顿等人在理论上都是学法出身的。因为西方的分权构架,法律在很多地方并不统一,因此也算是西方自古以来比较重要的一个领域。

怎样划分学院这样高深的学问在这个时代还找不到像样儿的人来请教,特别是新朝的情况迥异于西方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也只能由张海自己来解决。

张海就提出了数学、物理、化学、军研、地理、医学、生物、历史、心理学、法律与宏观经济、建筑、机械、商业管理与营业等十数个系类。这些系按照科学体系的划分大致分为格物、文化、技术三大学院对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这种人数不多却分为四级的构架张海还是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从交往沟通的角度上说:越少的人群越容易建立比较有效的沟通,越完善的构架越容易沟通。科研向同学习向最大的不同在于沟通和交流是研创的最重要助力。所以的目标都应该基于减少交流沟通成本这点儿。

同时:同****构架的学习机构不一样,创新能力较强的组织机构一定是相对自由而民主的,就是在曾经社会管理较严密的苏联,为了保持追赶西方的科学创造能力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营造有限范围内的宽松环境。

这些制度上的改革也大致在新朝十七年以来的火炬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推广。

为了给这三百人左右的“尖端人才”提供必要的“主导动力”,新朝仿效近现代一些国家的一些做法也建立了相应的皇家中央学院,大约拥有百人左右的规模。同时:以个人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奖励和相关法律保障的完善也在这几年的时间完善起来。除此之外,在火炬学校众学者之外,为了进行更为高密度的各种实验,还配备有规模多达五百人左右的“火炬实验器具制造厂”,这五百名工匠也大多是如今新朝有相当水平的顶级技工。西征结束八年多时间也使得东方有关玻璃与光学制造、半密封容器方面的新型手工艺人发展起来。与此相伴随的,火炬学校的各种经费也达到近三十万两上下的规模,其中与人员有关的只占少半,而实验器具和材料等方面的开销也开始占到了主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