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新式样的攻防(2 / 2)

国家意志 野狼獾 2402 字 9天前

“免得他们顺着你的雷达波束找到你。退出战场,向东转移,必要时穿越印军阵地,尽量尽量避免e3的视野,海上敌情不详,也要提防。”

“调头是不是太被动?我留在后面周旋?”

“不必,如果他们开机扫描,再做判断。”

“明白。你也小心些,他们可能冲着你来。”

“谅他们没这个胆。”

经过一系列失当和惊慌后,宋宁多少有些恢复,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地面飞机起飞,加入护航,他说话也开始硬气起来;当然首先是第一回合较量,萨米给他长了脸,其次经过一番试探后发现,雷达对这些飞机的发现距离,其实还是可以接受的(他不必像刘兆林那样,考虑连续锁定目标的问题,所以感受不同)。

宋宁下令从奎达起飞的3架雷电飞机紧贴边界与美机对峙,以往的情况下,中巴两国空军对这架喜欢偷窥的美机并不怎么管,因为它其实看不到战区,不过这会儿宋宁下令战机起飞后,全程用雷达将其锁定。他知道这架预警机的指挥官应该是个怂货,是可以吓唬跑的,没有它的助力,所谓的隐形机空战,好像是很难打起来的。

刘兆林按照宋宁的策略关掉雷达,编队向东北撤退。他可以选择充分发挥雪豹雷达的潜力,通过调整功率和脉冲重复率来迎头找到目标,这样总会在某个时间看到目标,然后形成攻击条件,但是这样做确实不够稳妥。即使敌机打开弹仓时会暴露,但是火控雷达能否在与对手保持同等距离上的截获,并且始终不丢失目标,是个问题,这些都是先决的发射条件。苏35完全没有隐身能力,迎面对碰吃着大亏。

宋宁的策略看似很怂,但是却不蠢,可以通过避让,使得对手通过隐形积累起来的优势丧失,现在,双方同时恢复到了睁眼瞎的平等状态,考虑到纵深地带的地面雷达优势还在中国测,其实并不吃亏。

战场的另一侧,萨米再次爬升,准备发起最后的挑战,他平常的作战很少超过10000米,现在要冲击的是19000米。

单发的jf17战机,当然并不适于高空作战,虽然他个人,对通过一次强势的加速冲击,使得飞机按照惯性跃升到超越手册升限有信心,如果方案可行,差不多会有几秒钟的窗口,可以使得发射的导弹够到目标,但是在这样的高度上导弹是否能够在很勉强的起始姿态和初速下,通过舵效调整姿态,飞向目标,他也不知道。当然,另一个风险在于发动机可能停车,不过他不太去想这些事。

首先是e3预警机看到了这架雷电又出来表演,目标是没有深入过多的高空无人机,然后海边的海军预警机也发现了这样的威胁。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是操控这种飞机慢吞吞地转弯,向海边避让,同时祈祷对手攻击失败。

在制定攻击计划时,全球鹰首先考虑的威胁是地面导弹,其次才是空军飞机,由于它执行的任务并不需要发射武器,所以在政治上也多了一层保护伞,在很多次试探后,美方确认,中国方面对这种程度的挑衅是过度反应,所以它的活动范围,越来越靠近北方。当然制定任务的军官,并没有想过,会有一个不受制约的疯子,来挑破这层默契,只是为了收集他还没有的战果。

同一时间,刘兆林的编队还来不及按照指令向东北收拢队形,落在他巨大队形的最南面的一架战机,突然被来自后方的敌机雷达锁定。

飞行员不知道敌机如何能够找到自己,也许海上的鹰眼预警机提供了目标指示,之前刘兆林为了增加搜索范围,排列出了巨大的如墙般的队形,这样的队形确实无法在巴基斯坦狭长的国土上施展开,实际上无论怎么躲闪,总会有一部分被海上或者印度侧的雷达看到。但是中国空军对印度方向的地面雷达心中有底,对海上的大部分情况,却始终不清楚。

在不清楚追踪者距离的情况下,刘兆林指示这架苏35加速摆脱,同时打开尾椎内的后视雷达,‘吓唬’一下敌人。中国空军对可能隐形作战,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应计划,这也是苏35来到这里的一个原因(并不是编队中的每架苏35都有这种比较鸡肋的‘后视雷达’)。

这架苏35始终无法摆脱对方雷达,这期间后视雷达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个连续的雷达信号,也许是敌机开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离在35大约30公里,随即信号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飞向自己的导弹。

苏35在尾椎内安装了特殊的后视雷达,除了监视后方还可以进行火控,大部分飞行员对这种没有经过实践的新东西迟保留意见,认为充其量是一个配重,而萨米这样的人,对于这种可能颠覆传统空战的东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时候,新技术尽管显得脱离实际,但是设计师从纸面上计算得到的经验,与飞行员的直觉一样,自有其价值。中国空军在研究隐身作战时,认为隐身飞机利用其特性,偷偷抢占小方位角发起攻击的可能性最具威胁,所以这种雷达也许具有用途,于是在进口的苏35中,部分选装后视雷达(其余苏35为配重和电子设备),以确保在编队中,有一架能看到后面。

通过这部雷达,飞行员一直可以发现紧追而来的2枚导弹,这使得他比其他飞行员在面临威胁时,能更加的冷静,当然那个急速跳动着减小的距离数字,仍然使得他的肾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节流阀上,他也不知道凭借苏35强劲的动力,是否可以逃脱。

如同国内模拟时的情形类似,敌机的攻击在无法预测的时机展开,但是可以猜到发起攻击的位置(6点钟)。它在潜伏状态下突然开机,动作很快,而且与打开弹仓的动作十分连贯,没有拖泥带水,随后雷达迅速关机以及弹仓关闭,使得电磁辐射以及机体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飞机再次消失无影。这次攻击唯一的瑕疵在于发射导弹所选择的距离,是在后方35公里左右,对于导弹的主动雷达而言,这个距离能够确保发现目标,做到发射后不管;但是这个发射距离仍然有些远,对于中距导弹从后半球攻击来说,射程十分勉强。或许,美国飞行员原本只是想进行一次偷袭,目标本应该在适当的反应中,被导弹击中,谁又会想到,目标会突然打开一部向后看的雷达看清形势?作为隐形机作战的铁则,保持隐蔽始终是第一位的,这一原则禁止隐形机太过靠近目标,以防附近的敌机飞行员用肉眼或者红外传感器发现行踪。